无论是他从事摄影的开拓精神,还是他默默无闻的奉献品质,刘祥云都值得尊重和尊敬。
大多人拿着手机或相机这儿拍拍,那儿照照,纯粹是娱乐而已。这与专业摄影有本质的区别,充其量只是玩家。这些人作品不能称之为艺术,这些人当然也不能称呼为摄影家。摄影家的能力是把日常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平凡事物转化为不朽的视觉图像。刘祥云先生具备这种能力,摄影作品出神入化,受到业界一致好评。
1941年,刘祥云出生在庐江县城一个贫苦人家,家庭生活仅靠父亲制作爆竹的小作坊的微薄收入艰难维持。制作爆竹,是个苦差事,不仅劳累,还有危险,土爆竹的安全系数较低。父亲日夜劳累,一双手伸出来,结满老茧,让人看着寒心。两间草房,雨天渗漏厉害;冬日北风钻入屋里,肆虐单薄的衾被。父亲是个比较开明的人,东挪西借,供刘祥云上学。1949年到1956年,刘祥云在河湾小学(一至四年级,初小)和城关小学(五至六年级,高小)完成小学学业,进入庐江中学读书。刘祥云深知家境困难,学习格外勤奋,成绩优秀。为了减轻家庭负担,1958年,读初二的刘祥云响应国家号召,毅然参加工作,在合肥电机厂当工人。由于刻苦钻研,刘祥云很快成为技术骨干,于1960年3月被选派到上海电器科研所的电子学院升造,1962年,刘祥云又一次响应国家号召,参军报国。部队是个大熔炉,刘祥云在得到了锤炼,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和政治部宣传干事。
196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刘祥云人生重大转折之年,让刘祥云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总政治部选调20名宣传干部进京,分配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任新闻记者。既要写新闻稿,又要拍新闻片子,这对从没有摸过照相机的刘祥云来说,难度颇大。不过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经过短期培训后,刘祥云脱颖而出,能熟练操作摄像机,立即投入了新的工作中去。十年间,刘祥云积极进取,辛勤耕耘,多次出色完成厂里交给他的重大题材,受到厂里领导的赏识和同事们的赞许。
北有涡阳,南有庐江。庐江县植树造林在安徽省成绩显著。1977年,为宣传庐江,刘祥云精心策划并拍摄了新闻纪录片,让庐江走向全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这充分体现了刘祥云深厚的家乡情结。也许正是因为看到家乡的发展和对摄影人才的渴求,1978年春,刘祥云以照顾家庭为由,申请调回庐江,在庐江县委办公室新闻科工作。摄影,在庐江还是刚刚起步,摄影器材是盒式照相机。面对简陋的条件和摄影人才的缺乏,刘祥云不是畏葸不前,而是敢于开拓,带着宣传科的同事,背着盒式照相机在城乡来回跋涉,精心选材,精心拍摄,精心制作,宣传党的政策,宣传城乡变化,宣传庐江山水,宣传庐江人物。他不计名利,从通讯员干起,到副科长,到县委宣传部副部长(1992年,通讯科并入宣传部),都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为了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1985年5月,刘祥云参加由《人民日报》报社主办的中国函授摄影,学习了先进的摄影技术,及时了解当时的摄影动态和发展潮流。学以致用。刘祥云把新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灵活运用到新闻图片的拍摄中,让庐江的新闻摄影大踏步地上了几个台阶。
由于刘祥云的起点高,视野开阔,技术精湛,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国家、省内几家报纸竞相邀请他担任特约记者、通讯员或站长。1985年8月,刘祥云成为《安徽农民报》特约记者,9月成为《经济日报》(安徽版)特约记者;1986年3月,成为《安徽画报》特约通讯员;1994年7月,担任《新安晚报》庐江工作站站长。
从1978年到2001年退休,在刘祥云的带领下,庐江的摄影水平在原巢湖地区,甚至是安徽省都小有名气。刘祥云本人拍摄了许多佳作,其中有17幅作品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如1988年2月,获《安徽工人报》报社主办的摄影大赛三等奖;1989年10月,获巢湖摄影协会主办的“建国四十周年摄影比赛”一等奖;1991年1月,获安徽农村能源好新闻评比二等奖,《巢湖日报》报社主办的“化建杯”三等奖,3月,获巢湖地区消防好新闻评比二等奖,9月,获《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中国之窗——时代杯“摄影比赛优秀奖,12月,获《安徽法制报》报社主办的“民政杯”摄影大赛一等奖;1992年1月,获巢湖行署文化局主办的“纪念毛主席5月23日讲话三十周年摄影比赛”三等奖,6月获《安徽商报》杂志社主办的优秀摄影作品评比二等奖;1994年12月,获《安徽日报》经济特刊部“铜白杯”三等奖;1996年3月,获“趵突泉杯”新闻摄影比赛一等奖。
在众多优秀作品中,刘祥云比较得意的作品是庐江县政协成立的摄影作品和总理来庐江视察的摄影作品。1980年4月,庐江县政协成立,刘祥云担任了大会的摄影任务。在器材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刘祥云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圆满地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与会者交口称赞:刘祥云不但敬业,而且技术一流。40年后,参加政协成立的赵友和先生(原县统战部副部长)把当年珍藏的照片拿出来给刘老看时,刘老很自信地说:“那时刚入不惑之年,摄影水平日臻娴熟。这是顶峰时期的作品,拍得还算不错。”1991年,庐江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损失巨大。时任国务院总理来庐江视察灾后重建工作,县委宣传部把摄影重任交给了刘祥云。这是他有生以来最重大,也最有价值的新闻摄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刘祥云认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到地方工作,刘祥云都是扎实走好、走稳每一步,从技术上来讲,完成胜任这次拍摄任务,关键是要有平和的心态和敏锐的捕捉画面能力。刘祥云具有举重若轻的性格,越是重要、重大的场景,越是不慌不乱。刘祥云跟踪拍摄了视察的画面,得到了同行的赞许。
刘祥云的摄影作品以纪实摄影为主,注重纪实,但不只是单纯的反映现实,更主要的是去挖掘被记录的人物或场景背后的故事。看他的作品就如同身临其境。刘祥云说,纪实,但又不能简单机械地去写实,还要赋予特定的审美内涵和艺术韵味。要让画面看起来丰富生动、有表现力,具有一定的风格化表达,在社会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和解决方案。
由于成绩突出,刘祥云获得许多荣誉,被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抗洪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1985年12月,刘祥云加入中国摄影协会安徽分会;1993年11月,获主任记者职称。
刘祥云把摄影技术手把手地传授给同事,毫无保留,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培养了一个敬业的团队,也带动了庐江摄影业的蓬勃发展。庐江摄影家协会,庐江艺术摄影协会,庐江手机摄影协会,如雨后春笋地成立。江山代有人才出。一大批摄影人活跃在摄影舞台上,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在各大报纸杂志网络平台等媒介上。
说到他对庐江摄影的贡献,说到他是庐江摄影的开拓者,刘老很谦虚地说,他只是从事摄影比较早而已,在中央媒体工作过,视野相对开阔而已,没有多大贡献,充其量只是引路人而已,后生可畏。谈到他对子女的培养,刘老稍微停顿一下,然后有些愧疚地说,对子女,他没有负到责任,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任上,他抹不开面子徇私情,两个孩子都没有安置在宣传口子上班。随即,他又很坦然地解释,孩子自己创业打拼,小日子过得还算红火。最欣慰的是,子女把摄影当作一种爱好、一种艺术传承下去。
当刘祥云从事摄影时候,我才蹒跚学步。眼前的刘老,看不出已是杖朝之年:1米77的个子,腰板挺直,步履矫健,举手投足间,干净利落,儒雅从容,慈祥的面容,充满睿智的话语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刘老是以副科职位退休的,工资比较低,但他很乐观,觉得能生活即可。他老伴在一旁说,有一年加工资,他主动把机会让给比他工资更低的同志。刘老乐呵呵地回答,是有这回事,但人家工资低,家庭经济拮据,让给人家是合情合理的,有什么好说的呢?
透过镜片感知冷暖人生,用色彩和光线描绘大千世界,将瞬间精彩格裱为永恒美丽,是刘祥云三十年多年摄影的真实写照。刘老退休后就放下心爱的相机,不再从事摄影创作。他有他的理论:耳顺之年,无论是身体状况,还是技术水平,都是走下坡路,不大可能超越巅峰时期的作品。摄影正在改变,不仅改变着镜头前面的景物,也在改变镜头后面的摄影者。摄影是一门高雅艺术,不能亵渎。与其创作不出好作品,不如马放南山,以其它方式欢度晚年。人要懂得放下。早晨锻炼身体,上午电脑游戏,下午打打小牌,晚上看看新闻,过庸常的日子、简单的日子、平淡的日子。平淡即生活。他说得云淡风轻,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作秀之嫌。这是生活的哲理,能参透禅悟的人,才是睿智的人,才是有胸襟的人,才能达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境界。‘’
刘祥云就是这样胸襟阔达、淡泊名利的人,有智慧有境界的人,会工作、会生活的人。
刘祥云,1941年出生于庐江县城关镇,中国摄影协会安徽分会会员,主任记者。1958年参加工作,在合肥电机厂当工人;1960年到上海电器科学研究院电工学院进修;1962年参军,在某团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和政治部宣传干事;1966年进入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担任新闻记者;1978年调入庐江工作,历任县委办通讯科通讯员、副科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2001年退休。有17幅摄影作品获得国家、省市以及地区摄影大赛大奖。被聘为国家、省内几家报纸特约记者、通讯员或站长。多次获得优秀党务工作者、抗洪救灾宣传报道先进通讯员、优秀新闻工作者等称号。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